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

《影響力》:說服環境中的招式及防身術

社會心理學在行銷傳播(Marketing Communication)和消費者行為中有一個經典的應用領域──說服傳播(Persuasive Communication)。我想大概是因為在消費者購買歷程當中,「行為」通常很難預測,且很難操控,即便是最有力的銷售促銷(Sale Promotion),也只能強化購買意圖。畢竟在交易完成之前,任何狀況都可能讓消費者倒戈。因此,既然沒辦法直接對行為進行操控、預測,學者們便退而求其次,研究與行為最為相關的「態度」(嚴格說是態度中的「行為意圖」(Behavioral Intention))

本書書名:《影響力》,更明確的說應該是社會影響(Social Influence),即影響來源者的行為或其傳遞的訊息,使得目標對象的信念、態度或是行為產生改變。而這個態度變遷的過程便是我們熟知的「說服」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17年6月14日 星期三

《顧客3.0》(下):設計/最佳化顧客體驗旅程

「顧客」這個角色一直以來都是行銷關注的重點,尤其近年來顧客與品牌接觸的管道更多元,因此為了提供顧客導向的服務,企業盡可能的了解顧客與品牌互動的管道,以求最佳化顧客體驗,因此出現了「顧客體驗旅程(Customer Experience Journey)」的研究。

顧客體驗旅程是一個由實務需求驅動研究的新興領域,作者歸納多年實務經驗,於本書提出完整顧客體驗的架構。對於行銷研究人員,其追求是找出顧客體驗旅程的關鍵構面,以分析並設計顧客旅程,並衡量顧客體驗,同時借助新的資料蒐集技術,進行顧客體驗的管理。

我們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邁進,整合過去的研究結果,讓我們得以窺得顧客體驗流程的雛型,而本文將分享作者實務的顧客體驗架構(見下圖),及行銷國際期刊─Journal of Marketing文章:Understanding Customer Experience Throughout the Customer Journey(Katherine N. Lemon and Peter C. Verhoef (2016))提到目前顧客體驗歷程在研究與執行上的問題,及未來可發展的研究方向,與有志於此的朋友共勉之。

資料來源:《顧客3.0》,John A. Goodman,2015


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

《顧客3.0》(上):量化/評估顧客體驗,重新重視CRM

自從行銷從生產者導向轉變至消費者導向後,在營運過程中,顧客的一切開始備受重視,也出現顧客關係管理(CRM)的領域。然現實中的管理實務,CRM因為沒有有力的數據指標,在會議上凸顯其重要性,因此在推動上常受到其他部門的阻礙,故往往最後沒有預算挹注,而至今看不到太大的成果。

「顧客關係」自古便有,「顧客」這個角色自企業經營存在時就不可或缺。而要推動這個已經存在的活動,讓預算重新分配,則需要先讓企業意識到其重要性。依照管理的三階段模式(規劃→執行→控制)多數企業先以規劃著手,寫了一份完美的企畫書,卻似泥牛入海;而本書的內容安排則事先提供一套評估目前企業進行CRM成果的模型,再提出改善方案及新方案的評估指標,以獲得公司上下一致的重視。

該如何以具體的數字呈現CRM的重要性?這便是我始終深信的:行銷不單純是一門創意自由發想的學問。畢竟要最佳化這一段「與顧客進行價值交換」的過程,必須要能隨時掌握顧客的狀況。因此無疑是需要具備系統性的邏輯架構,因此,在擔任課程助教期間,我常鼓勵學弟、妹:你可能懼怕統計分析,但你不能懼怕數字,一定要培養數字敏感度,並掌握數字之間的關聯性。

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

《被討厭的商機》:化危機為商機

在我的求學歷程中,我是一個很愛發問的學生。因此一路上都被老師視為「問題學生」。幸運的話,就是愛問問題的學生,這將會激盪師生間的討論,提升課程內容的豐富度;若不幸被認為是意見很多的學生,那可能會被視作影響課程進行,而遭到老師及同學的討厭。

所幸在這十幾年間,我遇到了很多恩師都屬於前者,因此沒有扼殺我對於課堂「回饋」的熱情。我由衷感謝這些老師,同時也慶幸這樣的自己,讓我求學的體驗過程大部分是充的。不過,相較於其他同儕的求學過程,我深刻受到:在基礎教育中,這群教育的服務提供者多半不善於、也不喜歡處理來自服務接收者的問題......更別說是抱怨。

圖片來源:女人迷,https://womany.net/read/article/6367

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

《成長駭客》:快速、靈活、不屈不撓的行銷人

成長駭客(Growth Hacker)這個詞其實已經流行有一段時間,根據維基百科定義:成長駭客通常是由一群特別專注於強化用戶基礎,並突破產品成長困境的企業行銷人員、工程師及產品經理所組成(見下圖)。相對於傳統的行銷手法,他們著重於低成本的行銷手法,同時進行快速的、跨通路媒體的市場測試,以找出有效率、有效能的產品發展途徑

因此,成長駭客行銷並非只適用於新創企業,而是所有專注於強化用戶基礎,希望突破成長困境的企業。而通常採用成長駭客行銷,其原因有二(也因為如此,故較多是新創企業):

  1. 沒有太多行銷預算

  2. 沒有充足的傳統行銷背景





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

《統計學,最強的商業武器》:不只要會用,還要具備相當的統計素養

大學時期,有幸在大三對於統計分析還有研究方法有基礎的認識,以致後來的四年能在社會科學領域、最新的期刊發表知識能隨時跟進。

對於要成為最強的商業武器,我完全認同作者提到:除了紙筆的計算外,統計學課程更應該強調統計分析應用及統計素養的建立,畢竟大部分學習統計的人應該都是拿來用的。尤其擔任助教期間更是體會深刻,統計學在政大企管是安排在大二必修,而基礎的統計檢定(統計學下的內容)和行銷管理課程會安排同時修習(按理說學生的印象應該會最深刻),然而帶領學生進行問卷分析時,學生卻完全無感,更別說連結和整合。

我先聲明:以下的內容並不會探討太多的數字運算,畢竟統計在商業上的價值是協助決策、解決問題,請您放心。

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

《奧美廣告教父教你用數據找到潛在客戶》:多虧數據分析,讓行銷走得夠穩

在這六年的行銷領域的求學階段(包含課程、實習、競賽還有最後兩年的助教),我反覆的演練著行銷專案執行的流程:研究、規劃、執行、控制再規劃。其中,操作的最頻繁,且與未來職涯的起點最相關的一件工作,大概就是「行銷企劃」,而這件事情再擴大延伸就是「專案執行」(Account Executive, AE),其包含上述專案執行流程。

資料來源:《Marketing Management》14/E,Kotler & Keller,pp.70















然而在企劃的練習過程中,我深深感受到學生們在各環節的投入出現強烈的失衡現象。多數學生對於執行面(4Ps)投入的最多,部分學生也會思考與行銷策略的連結。然而只有極少數的人熱衷於行銷研究。我曾和教授討論過這個現象,我們一致的共識有二:
  • 行銷的執行面(4Ps)最為具體,而且最生活化。這也是為什麼行銷這個領域在企業管理的科系中通常最為熱門,因為「直覺上」它最生活化也比較容易進入
  • 多數的商管院學生對於數學,甚至數字有強烈的排斥,因此在課程可以選擇的情況下會盡可能去迴避相關課程(老師一直對於現在政大企管系把「行銷研究」這門課列為選修感到詫異)
誠如作者迪米特里‧邁克斯(Dimitri Maex)提到:大部分行銷人員對於分析都興趣缺缺,很多人投入行銷這塊正是因為不喜歡數學。雖然這句話出自兼具資訊工程背景的廣告人,一點都不公平。然在奧美集團這個匯集創意精華的公司裡,作者的團隊以其數據分析的專長,也獲得Forrester Research研究中心評為業界第一。

註:作者是奧美互動行銷(Ogilvy One)紐約公司的行銷總監,雖然該公司以直效行銷起家,其專長正式透過分析顧客行為資訊,進行精準的溝通。


Comments system

Disqus Shortna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