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書已經有很多人分享。大部分都延伸作者歸納的這六型中間人,或探討個案;或是探討平台的經營。故我便不多贅述這個部分。在此借用這本書的封底快速和大家介紹。(有興趣者可以去參考更多平台的業界專家的分享)
圖片來源: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
這篇心得我希望從中間人(平台)的定位切入。因為近年來,各校陸續開設創業相關課程,學生們也都嗅到平台背後的商機,因此創立/規劃了不少平台。在今天網路時代,我們有幸見證了很多新創平台的誕生,同時也目送一些平台死亡。我認為一個草創的平台,如果要順利的誕生到成長,要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。(目標顧客及其需求、提供給他們什麼key benefits、自己具備什麼USP)。擔任助教期間,有不少學生希望我能對他們的創業計畫書給點建議。但如果是現在,我就會直接請他自己來看這本書。
在商業發展到了一定成熟的階段,我們逐漸了解資訊不對稱下,交易進行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對資訊缺乏者的劣勢,同時因為我們熟悉「買賣交易」的流程,因此要完成一次交易變得越來越困難。這時中間人的出現能讓交易繼續順利的進行下去,故在商業盛行已久的人類社會裡,中間人早就存在。
這幾年,「平台(platform)」、「雙邊市場(two-sided market)」等詞彙,不斷地在各大商業相關媒體露出。在我擔任企管系行銷管理課程助教期間,我們也曾試圖讓學生替某個平台撰寫年度行銷企劃書,然而表現都不如預期。我們檢討後發現:主要問題出現在定位宣言(Positioning Statement)也就是沒有清楚掌握中間人存在的價值。
一般教科書都會提供學生一個工具,我稱他「定位宣言製造機」(如下),然而學生們可能沒有掌握平台是處於雙邊市場,故在經營上只顧到單邊使用者,如此平台運作將會出問題。
For Target customers who statement the need or opportunity, the product name is a product category that statement of key benefit(compelling reason to buy). Unlike primary competitive alternative, our product statement of primary differentiation(USP).
看完這本書你或許可以避免我們班上學生遇到的問題(見下表):
- 平台中存在著買、賣雙方(因此Target customer一定要加s─因為不只一群)
- 本書歸納六種中間人類型,說明其能提供買賣雙方何種key benefits
- 平台必須清楚了解買賣雙方的需求(遇到什麼問題),而本書在六種中間人中分別舉出2~3個案例,其中皆清楚提到雙方的需求
我覺得引用邱志聖老師《策略行銷分析》的4C架構,最適合呼應本書的內容。這個架構探討的是「阻礙交易完成的四種知覺成本」與中間人的目的「促成買賣雙方更容易達成交易」的價值不謀而合。進一步檢視便能發現,幾個相同點:
- 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,網路中充斥著各種似真似假的資訊。資訊搜尋成本(C2)是買方在購買產品前所需要花費時間/心力去了解產品的內隱成本。而從早期資訊不足(需要強打各種通路、媒體宣傳),到今天資訊過量(需要有人辨別真假資訊,或是協助使用者整理簡潔、有用的資訊) → 因此網路時代來臨,C2並沒有因此消失,反而同時伴隨道德危機成本(C3)的提高
- 買賣雙方永遠存在著資訊不對稱,因此資訊較不足的劣勢方永遠會存疑,故只要有買賣交易,道德危機成本(C3)一定存在。而電子商務興起,交易從面對面轉到虛擬世界,當原本能「眼見為憑」的買賣流程消失後,似乎我們對交易又多了更多不信任。因此需要有更多「認證」、「評論」、「規範」當作虛擬世界/無形服務的交易準繩
- 最後便是品牌最關注的專屬陷入(Asset Specificity),如何讓使用者陷入。由於科技發展,讓我們在網路獲取資訊的困難度大幅降低,部分資訊也漸趨透明。買方往往會考慮「自己Google看看解決方法」,因此企業的附加價值慢慢地被資訊海所稀釋。不過因資訊量過大,「篩選能力」變成另一種競爭優勢。透過網路獲取資訊的便利性,具備良好篩選能力的中間人便能幫使用者規畫一套完善的解決方案。基於人類的惰性,我們將會越來越依賴平台,創造出難以轉移的高C4成本
從上述可以破除「網路的出現,中間人會慢慢消失」的迷思。網路雖然出現,但在網路資訊爆炸的世界,資訊的「辨識、篩選、掛保」變得特別不易,資訊不對稱只是換個方式呈現罷了,更何況是要擬出一套完善的解決方案。因此中間人不會消失,甚至如果擁抱網路,中間人將會有更多機會。
至於擔險型和隔離型的中間人,在經營策略上也值得學習。
- 擔險型:透果網路使用者評論降低內部風險(不良的買賣雙方導致破壞平台環境,造成逆選擇及道德危機),並且將外部風險整合(以風險組合的概念,將風險共攤)
- 隔離型:以第三方角色斡旋於甲乙雙方之間,維繫甲乙雙方間的關係。
更令人興奮的是,我們可以不只扮演一種中間人,端看我們面對什麼樣的情境。重要的是,我們要清楚在這個情境中,自己是誰(定位)、買賣雙方遇到什麼問題,才可以做出扮演正確的中間人。
最後,中間人經濟就像人與人間的溝通,我們要盡量換位思考,以同理心站在他人立場。如同中間人必須了解買賣雙方的需求,主動解決雙方的痛點,從中創造自己的附加價值。如別蓮蒂老師在消費者行為課堂勉勵我們:「消費者行為就是當我們體會並了解消費者的心理之後,要努力讓自己當個『貼心』的人。」這就是中間人之道。
●○●若對上述內容有興趣、想法的朋友歡迎討論並分享●○●
圖片來源:金石堂網路書店
有一個小疑問,這句話「我們逐漸了解資訊不對稱下,交易進行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對資訊缺乏者的劣勢,同時因為我們熟悉「買賣交易」的流程,因此要完成一次交易變得越來越困難。」
回覆刪除為什麼當我們熟悉買賣交易的流程之後,會造成交易越來越困難?
不太懂這兩者之間的關係
我覺得是建立在「人不想被占便宜」的基礎。例如:早期去市場買菜,部分的店家為了促進交易達成,會送蔥;然而當消費者清楚這個「買菜流程」,即便菜是非買不可(必需品),但他們也會盡力去尋找會送蔥的菜販(然而蔥充其量只是行銷活動,卻因為這樣被消費者學習成交易流程)。而當買賣雙方都不想被占便宜下,即便菜還是要買,但卻直到找了一圈菜市場,確定沒有送蔥的菜販(或是讓她找到一機送蔥的菜販)才會做購物決策(延後交易完成),更別說如果買的是非必需品,可能逛了一陣子後,就放棄這次的交易了。 而且這個「學習到」的交易流程會透過口耳相傳(網路時代在傳更快),所以當買賣雙方心中對「交易流程」沒有一致的認知,將會更不易完成買賣活動。
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