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金石堂網路書店 |
第一本分享的是一本財務的書,這可能跟大部分朋友對我的認知有所差異。然而,每個企管人學成下山後,應該都要盡可能將五管融會貫通(我也正在這條路上修行鍛煉),因此即便未來「可能」是行銷人,然而身為公司利潤中心,基於以下幾點,我認為財務的概念是不可或缺的:
- 了解行銷活動在公司損益表中直接影響的相關科目(了解績效責任,並思考如何提升公司整體營運表現)
- 了解行銷活動間接影響的企業活動(i.e.促銷期間生產部門是否能夠供應、存貨是否足夠)。當各部門都具備諳熟財務概念,功能單位在執行組織決策時,才不會將事情複雜化(不同部門未經考量其行為累積,讓成本的源頭無法追溯,以致價值鏈中的每個環節無法被詳細了解)
- 能使用財務語言順利的溝通(與客戶&財務部門)
- 基本財務觀念:介紹常用的三張財務報表及常用的財報科目(資產負債表、損益表及現金流量表)、常用的財務指標及使用時機
- 運用財務觀念做出良好的管理決策,並提升財務表現:介紹基礎的財報分析方式,並應用財務觀念至管理問題
- 財務資料的限制:說明在使用財務報表進行經營管理的分析預測及績效評估時,不能「只」相信數字,同時要採用質性的資料,並且點出分析比較時容易落入的盲點
以下分享三個我比較有感的概念:
- 將注重營收的文化轉變成注重獲利的文化:這個概念的養成讓各部門間可以互相合作,同時在制定部門績效時,更能以公司整體利益及財務提升為目標。早期注重營收時期,公司只在意賣出多少(銷售量),此時業務部門是公司的唯一主角(唯一能反映銷售量的部門),而行銷、人資、研發等單位常常被視為花錢的部門(因為只看的到費用),導致業務的績效常常被放大(不過也是最常被釘);當企業轉而注重獲利後,每個部門不管是花錢(費用)或是賣出產品(營收),都會影響到公司獲利,因此績效指標變的多元且精準(從單一的銷售量,轉而衡量增加營收、控制管理成本)部門間也開始互助、目標一致。
- 獲利不等於現金(兩者都需要):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,身邊隨時要有充足的、能彈性運用的現金,以備不時之需,更希望公司能夠持續獲利。然而從過去中小企業發達到現在新創公司蓬勃發展的台灣,這些老闆常常抱著埋頭苦幹或看準機會往前衝的心態,而忽略身邊的現金流及損益表中的營收和費用(進而影響獲利)。這本書提到在經營時,現金和獲利之間的關係所造成的兩種情形:
- 沒有現金的獲利:反映著企業可能在成長(因為營收的增加,表示要投入更多的原料費用,而最終營業費用(i.e.員工薪資)也會增加。而在收、付款期限不一致下,企業常常需墊付現金償還應付帳款,同時在應收帳款上會入帳前,將會出現現金短缺的情形。此時稍一不慎,很有可能會因為付不起利息費用而破產,故正在成長的企業(尤其是新創企業)一定要尋找其他的現金來源(狡兔三窟),才不至於在開業初期就倒閉。
- 沒有獲利的現金:當公司屬於現金交易的產業時,容易陷入現金過剩的美夢中(銀行帳戶餘額每月攀升,但公司仍處於虧損),不過這些現金只是尚未轉成費用或是償還負債,因此切記勿以為公司經營順利而增加費用(孩子:你不是哈利波特呀!不會有現金自己冒出來,所以該還的還是要還)。
- 因此公司應制定有關時間點的良好策略,了解各項負債的還款期限及現金流動的時間點,才能讓身邊保持充足的現金(維持流動性),並且依然持續穩定發展,創造獲利。
3. 不能單純只靠財務報表的數字去判斷企業經營的績效,同時要納入公司其他非財務的
數字(i.e.員工參與度、公司安全問題...等)、客戶滿意度、競爭對手的計畫,同時要隨時
檢視公司是否有掌握總體環境的趨勢變化,如此才能全面的評估公司的表現,做出未
來正確的規劃和決策
—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,對這本書或是以上相關內容有興趣的朋友,也歡迎討論 —
錯別:企管系學生較"弱"的一環
回覆刪除心得:
將注重營收的文化轉變成注重獲利的文化部分,
公司一向是以獲利為目標,會採取營收導向必然是因為銷售規模、市占還不穩定,故"何時開始以獲利為導向"、"以何種模式開始獲利"、"提高多少價格能使銷量下降最少又增加獲利" 等問題會是這階段的關鍵。
另外以獲利為導向時會不會反而使各部門互相不合作? 因以營收導向時,各部門有共同目標:衝高銷量,故能相互合作。而在獲利導向時,各部門會對費用部門更加嚴格,除了刪減冗員外,可能影響如研發、財務等後勤部門之必要支出,反而影響長期競爭力、效率等?
分享真的超棒!這樣就輕鬆釣到一個pro\(^o^)/
刪除最近看到不少中小企業,都抱著【賣出去就好】的心態,根本沒去細算成本和營業費用。導致越賣越虧。
同時未來如果考慮創業,這個觀念真的是很基本但很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