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商業發達的時代,充斥著各式行銷活動(AD、PR、SP、PS、DM...),我們越來越能快速反應「這是商人在賣東西的行銷活動」,也因此企業所創造的接觸點(Company-created touch point)的效果也越來越弱。
如今,相較於企業,我們更相信「感覺起來相對客觀」的使用者言論。在我擔任行銷管理的課程助教時,學生在企劃品牌推廣(Promotion),都能意識到口碑(Word of Mouth)分享的重要性,然而執行上卻常只用「建立品牌社群媒體(i.e. Facebook、Twitter...)」或「拍攝微電影張貼在Youtube」帶過,很少會說明「如何讓品牌訊息、品牌口碑被傳散出去」背後的策略布局,訊息並不會自己長腳傳出去。(甚至在Q&A時,我們會發現同學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)
這本書提供六個創造感染力的關鍵元素(STEPPS),提供行銷人甚至希望自己能創造感染力的人一個可操作的指導原則,以下我便用簡單的架構歸納此六個元素如何影響口碑傳散。
分享心得前,我必須先介紹這本書的價值及可信度。由於(網路)口碑的重要性已是眾所皆知,故坊間也有不少口碑行銷的書籍、課程。而這本書的作者─Jonah Berger在歸納這六種關鍵因素時,分別探討成功的口碑的關鍵成功因素(KSF),及失敗的訊息操作為什麼不成功,接著再用案例應證這些KSFs得到以下這六個元素─STEPPS:社交身價(Social Currency)、觸發物(Triggers)、情緒(Emotion)、曝光(Public)、實用價值(Practical Value)及故事(Story),其方法之嚴謹有別於一般只探討成功案例論點(因為這個成功有可能只是一個特例)。
一般的傳播理論,主要成分只有「訊息來源」、「訊息」及「訊息接收者」再搭配「編碼」、「解碼」和「反饋」的行為構成理論架構。而這個架構主要探討傳播者在設計訊息時,如何能讓訊息正確地被閱聽眾解讀,再透過反饋機制進行效果測定,並修正訊息。(主要被運用Company-created touch points,品牌與消費者直接的溝通過程)
口碑傳播則是探討訊息的「再傳播」過程,亦即傳播理論中的訊息來源改成另一個訊息接受者,這時品牌看似完全沒有施力點。過去我們常認為品牌很難控制消費者怎麼跟其他人分享(Tom Duncan將口碑歸類在Unexpected touch point),不過作者卻提出了STEPPS的六大元素,讓品牌行銷人員在進行IMC的訊息設計時,能有意無意地加入這六種元素,加強訊息被再傳播的機會。
這本書提出兩個令人興奮的點:
- STEPPS這六個元素並不互斥(可以同時使用)
- STEPPS是一個具體、可被操作的(見下表)
因此行銷人更能掌握消費者決策流程中,過去那些不可控的階段,如:
- AISAS model:Attention→Interest→Search→Action→Share (Dentsu Group,2004)
- Consumer Decision Journey:Consideration→Evaluation→Buy→Advocate→Bond (McKinsey,2009)
- SIPS model:Sympathize→Identify→Participate→Share & Spread (Dentsu Group,2011)
同時,在規劃媒體配置時,Earned Media將可以被媒體人規劃,而非可遇不可求。
有任何想法也歡迎大家分享,討論。
如果你也想知道為什麼訊息能被瘋傳、或希望創造一個發燒議題,真心推薦親自看看這本神作。
如果你也想知道為什麼訊息能被瘋傳、或希望創造一個發燒議題,真心推薦親自看看這本神作。
圖片來源: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
簡寫好多,非行銷人無法馬上反應過來XD
回覆刪除如果有更多例子的話會更好了解每個關鍵因素的重點
&那像最近很紅的全聯FB火鍋料系列,算是用了哪些步驟&關鍵? 使用價值+情緒?
我覺得是情緒一定有(正向的情緒激擾),讓我們覺得有趣、好像想要分享;不過另一個是觸發物,因為在那一陣子大家都會吃火鍋,只要談到火鍋就很容易聊到當時身邊跟火鍋相關的事情。
刪除